•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扫一扫,访问365速发环保


365速发


新闻中心
对空气污染治理中国需要多少年?
 点击数:2818次 添加时间:2018/4/7 [打印] [返回] [收藏]
进入冬天之后,全国雾霾天数大幅上升,民众抱怨声一片,不少人拿出既往见诸于报端的地方官员关于治理雾霾的承诺,来指责地方政府不能兑现诺言。在如今互联网时代,“不让空气污染跨入二十一世纪”、“治不好污染提头来见”等豪言壮语不仅抹不去,而且还传播得更广。那么,治理好空气污染究竟还需要多少年呢?本文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角度去推算空气污染可能持续的时间。 大气污染成因   专家认为,大气本身具有自净能力,在排放总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大气扩散作用可以使大气污染物稀释和消散,大气氧化作用可以将大气成分有效地降解并清除。之所以大气成分(如SO2、NOX和PM2.5)能够累积到形成大气污染的程度,主要的原因是3个方面,即污染物一次排放、二次转化以及气象条件。   ●污染物排放是大气污染形成的内因,这已是国内外共识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是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问题,大气中多种污染物都以很高的浓度水平存在,这一特征也与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大气污染显著不同。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驱动力,是颗粒物(PM)、SO2、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等的排放大幅增加,而且高密度地集中在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这是我国重点城市群大气污染频发的根源。   ●PM2.5来源复杂,其化学成分既来自于直接排放,也来自于二次转化   研究显示,除了SO2转化为硫酸盐,NOX转化为硝酸盐,VOCs转化为二次有机气溶胶,氨转化为铵盐等过程外,还存在这些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如NO2促进SO2加快转化为硫酸盐,产生“1+1>2”的大气污染生成效果。这些新的机制在大气重污染形成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于重污染的预报预警、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方案的制定都是十分关键的。   ●气象条件是大气污染形成的外因   不利的气象条件,比如静稳、小风、高湿以及逆温等,会在排放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导致更加严重的大气污染。2016年气象条件总体不利,特别12月是我国1951年以来较暖的12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情况偏高2.6℃。同时,重污染形成还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这是国际上已形成的共识。受全球普遍异常气候的影响,2016年冬天,英、法、韩等国也遭遇了空气污染现象。 世界工厂导致环境污染的必然性   从经济增长模式看,中国仍是比较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尽管投资的增速在放缓,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却不断上升,如今已经达到83%。2016年,基建投资增速接近20%,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出现反弹,这意味着钢材、水泥、石化、有色等产品的生产规模仍在扩张,治理环境污染的难度很大。举2015年的数据为例,中国的水泥、煤炭、粗钢、铝等很多大宗商品的产量均要占全球产量的50%左右甚至更高。   从产业结构看,中国的第二产业比重要远超发达国家,而GDP也要占全球的15%,这意味着作为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大国,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加工贸易的出口额占全球前列。因此,中国要摆脱污染困局,恐怕需要改变其世界工厂的角色,把部分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的部分制造业向日本转移,使得日本在成为制造业大国的同时,包括空气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也非常严重,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对居民的伤害比当今中国要严重得多。到了70-80年代,亚洲四小龙又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地。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引进外资规模不断增大,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地,海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全球前列。那么,中国今后能否也像上世纪的发达国家那样,将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印度、印尼等国家呢?   专家认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全球制造业转移,从日本、四小龙至中国大陆之后,再往后看10-20年,估计很难大规模向外转移了。因为中国不仅是全球劳动力人口较多的国家,而且又是基础设施较完备、产业配套较健全、市场容量较大的国家。而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人口大国,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和熟练工人数量等方面至少在今后十年内还不具备大规模承接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能力,尽管这些国家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但与中国所具有的制造业综合优势相比,差距仍较大。   既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仍将维持一二十年,便意味着治理环境污染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它们的空气质量一定很好,不仅因为第二产业的比重没有一个超过30%的,如美国不到20%,而且因为第二产业中低污染的高端制造业占比很高。即便是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占比大部分只有30%左右,加之经济体量本身不大,故环境污染问题没有像中国这样突出。   说白了,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均GDP水平和增长速度都有很大相关性,低收入国家环境污染不严重是因为工业不发达,高收入国家则是因为居民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追求,高污染的产业早就转移了。中国作为高增长的中高等收入国家,低收入群体还在为奔小康而奋斗,尚顾不上环保问题,但中产阶层已经觉醒,开始注重环境污染对自身的伤害。但在经济仍在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污染源至少会保持中速增长,这是空气污染问题挥之不去的根本原因所在。  走出雾霾,中国需要舍弃一些目标   据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报告提供的数据,这些年来,全球空气污染较严重的20大城市中,中国城市的上榜数量在不断减少,而印度的上榜城市较多。印度还不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污染却如此严重,这与政府、企业及居民不重视环保有关。   有人整理了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的统计数据,发现北京自2008年至今,PM2.5%浓度在不断下降,如PM2.5超过100的天数,从2008年占全年比重的66%,降至2016年的51%,这说明加大对环保的投入还是有显著效果的,毕竟这8年来随着GDP的上升,污染源仍在不断增加。最近人们之所以感觉北京污染更加严重,是因为2016年12月的重污染天数比往年多。相比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空气污染改善效果更明显些。   或许是受传统文化影响,国人在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的时候,往往什么都想实现,过于理想化,就像一付中医药方般面面俱到——既要、又要、还要、再要,结果究竟怎样呢?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债务高企、坏账上升、资产泡沫、货币泛滥、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都涌现出来。因此,减少目标或许才是实现目标的前提。   有些目标定得太高,就难以实现;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政府就提出到1980年实现全国农业机械化;我在读高中时,政府又提出到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其实,这两个目标迄今还没有完全实现。有些时候,同时提出很多必须实现的目标,且多个目标彼此矛盾,分子与分母纠缠不休,最终结局是难以实现;如汇率稳定与货币超发是彼此矛盾的,但货币超发的原因又与经济增长目标有关,所以,稳汇率与稳增长这两个目标似乎难以同时实现。   如今看来,举国上下已经对空气污染深恶痛绝,在这种背景下,防雾霾是否比稳增长更重要呢?既然现在提倡精准扶贫,即要把钱用到刀刃上,那么,是否也可以提倡“绿色GDP”目标呢?即不要为了实现GDP增速目标而大兴土木,让基建投资增速大幅上升,而是把重点放在改善社会福利上。如当前中国每公里高速公路对应的汽车保有量几乎是美国的两倍,说明中国的高速公路已经相对过剩的,不少见项目投资超前了,不如把这些支出基建的财政支出用在社会福利的增加上,既可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上面下达的目标过多,同样也会无所适从,最后说不准会虚报数据。尤其在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由于环保是约束性指标,存在弄虚作假的动机。因此,减少目标,或把目标设定得更加现实和理性些,则反而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如上海早在2008年,就把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完整地定义为:到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即届时人民币国际化如果实现不了,则国际金融中心恐怕也难以建成。如今看来,人民币国际化恐怕也是任重而道远,上海当时给目标加上假设条件就非常有水平。   同样,中国何时能走出雾霾,也取决于经济增长模式与现有的产业结构何时能得到改变,如果迟迟改变不了,则环境污染的大难题也会一直拖下去。 大气污染防治控制途径 1 构建清洁煤供应体系,进一步推动煤炭高效清洁集中利用。 2 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结合,推进工业烟气污染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控制。 3 全面实施轨道和公交都市战略,重塑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4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科学研究,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的系统科技支撑体系。
友情链接:宜兴网络公司 磁分离 磁混凝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苏ICP备81152317号-1
365速发